登录 服务电话: 0562-2831856
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新闻政策 图文快报 视频聚焦 廉洁广角 党纪规章 文件通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正文

铜陵市中医医院2014—2023年事业发展规划

2017-09-27     浏览量:460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2009—2013年五年工作主要成效

1.顺利完成安徽省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目标。 2013年初,安徽省卫生厅正式批准我院为“安徽省示范中医医院”,这是医院在中医药特色建设及创三级中医医院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2013年10月8日—10日,医院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组实地评审,2013年12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同意,医院被确定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自此,医院2009—2013年五年事业发展规划圆满收官,并掀开建设历史的新篇章。

2.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医院一院两址,总院位于太平湖路,分院位于长江中路,总占地面积112亩,建筑面积4万平米,较2008年增加300%。增添及更新了电子胃镜、电子肠镜、CT机、CR机、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高频医用X线胃肠诊断机、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腹腔镜、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血液透析机、综合功能检查康复训练治疗系统、麻醉机等高中档医疗设施。2012年8月28日,医院新区(总院)建成并使用,医院实际开放床位由2008年底的100张增加到400张。新老院区全部启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涉及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OA办公系统以及电子申请单系统)。通过医院环境的绿化、美化,总院区建设、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及办公诊疗设备的更新使医院基础设施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学科及人才梯队建设情况: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和工作需要,医院进一步完善了职能科室的建设及临床科室的调整,医院现有35个临床医技科室和11个住院病区。在职能科室方面增加设立了医疗保险管理科(2014年更名为医保处);撤销医教科,分别设立医务科、科教科(2014年分别更名为医务处、科教处);撤销药械科,分别设立药剂科(2014年更名为药学部)、设备科;独立设置事业拓展部和保卫科(2014年更名为武装保卫部)。

在临床医技科室方面,肝病科、儿科先后单独设置病区;撤销针灸推拿科,设立一级临床科室针灸科,并单独设置病区;独立及增加设置一级临床科室老年科和急诊科、眼科及治未病科、肾内科(血液透析室);将中医妇科、西医妇科合并,组建新的一级临床科室妇科;将现有手术室、麻醉科从外科剥离,独立设置为麻醉科;增加设置了病理科。

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方面,至2013年,医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中医建设专科—康复科和肝病科,4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皮肤科、针灸科、康复科、肝病科,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病—颈肩腰腿痛病,3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中医胃肠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同时,在院内继续发挥“膏方”、“冬病夏治”、“泌尿系统结石”三个重点专病协作组作用,为中医专科专病提供后续发展动力。

至2014年12月底,医院共有职工406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64人,占全院职工90%,新招聘和招录人员的学历层次由以本科为主逐渐提高至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保障医院人才队伍素质稳步提升。

4.医疗服务情况:2014年末,医院年门急诊人次达19.5万人次,出院人次为7696人次,分别较2008年增长45.5%和355.1%;2014年业务总收入8526万元,较2008年增长320.4%。治愈好转率、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等业务指标均有较大程度改善,中医药服务水平及内涵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人次年超过3万人次,并成为本市公务员录用指定体检医院,成为本市颇具影响力的专业体检机构之一。

5.科研科教工作:2009年—2013年, 医院共有31项科研课题通过省、市、局级科研课题立项,其中9项科研课题为省厅立项,4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科室医务人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五年间,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有330余人次参加外出学习和交流,28人赴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进修学习;举办市级以上继续教育活动43次,其中国家级继续教育活动1次、省级继教活动14次。临床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2009年安徽中医学院下文确定医院为其教学医院,并有7人被聘为兼职教授或副教授;2013年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卫生厅同意医院成为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2010年医院被铜陵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014年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临床培养基地)。

6.护理工作:积极探索护理服务模式与管理新模式,建立了护理人力储备管理机制,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满足了临床所需。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2012年内科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省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集体”;2013年康复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拓展中医护理服务和技术操作。目前已开展了艾灸、耳穴埋豆、拔火罐、中药湿敷、中药涂药、穴位按摩、中药熏洗、刮痧法、中药离子导入等十六项中医特色护理项目,2010年医院获得全省首届中医药护理岗位练兵三等奖;同年医院护理部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第二届全国中医护理先进集体”;2011年肝病科护理单元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

    重视人才培养,不断优化护理队伍,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截止2014年,全院有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2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护理人员达到96.7%,较五年前增长了20.3%。2009年至2014年,两名护理人员分别荣获了第四、五周期“铜都护理能手”、第二周期“护理人才”称号。通过全省选拔、培训,医院已培养了糖尿病、急诊急救专科护士2名。进一步加强了护理管理梯队的建设,建立健全了护理管理干部培养对象选拔机制,完成了两个周期的护理管理干部培养对象的选拔、培训工作,经过推荐、组织考察,目前已有6名培养对象走上了护理管理岗位。

7.服务能力稳步发展: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5年建设,医院各项工作在省内、市内均居领先行列,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其中,代表传统医学优势的“冬病夏治”、“中药膏方”等特色服务产品已成为本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同时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开展了具有一定领先水平的血液净化业务、中医康复治疗等医疗服务。以腹腔镜、宫腔镜为主的妇科内镜手术,以钬激光、输尿管软镜为技术特色的泌尿外科手术已迈入全市领先行列。

医院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群众,实践公立医院的公益性,5年期间还先后举办了“健康万家”、“中医中药进乡村”等义诊咨询活动,在全省率先组织中医药专家编写了普及中医药文化与知识的健康宣教材料《铜陵市民中医养生保健手册》。

二.“2014--2023十年规划”面临的机遇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安徽省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国家积极推动社会办医、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医院新区的建成使用为医院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的改革也日渐加快步伐。首先是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其次是医疗服务价格将逐步理顺,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这些政策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医院的“经济账”,为医院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2.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安徽省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2013年安徽省卫生厅编制了《安徽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到规划期末,全省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继承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更加显著,基本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为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国家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国务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积极推动社会办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推动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将有利于医院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扩大经营,打破现有经营模式的局限性,走向集团化、规模化的道路。

5.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改变带来新机遇

自2005年以来,铜陵市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老龄人群医疗需求远远超过普通人群,而中医在老年性疾病的治疗、康复、保健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养老服务压力,2013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服务,而现有的养老市场不仅设施总量不足,且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也为医院提供了医养结合服务领域发展空间。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由过去的营养不良、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逐渐变成了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的病程长、进展慢,存在亚健康期、亚临床期和康复期,而中医养生、治未病及中医康复理念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较单纯的西医而言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6.医院总院区的建成使用

医院新区(总院)建设是医院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实现了“一院多区”的发展格局。新区(总院)占地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28665平方米,投资13400万元的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工程现已正式投入使用。新区(总院)的建成使用,一方面缓解了市中心老院区的就医场所拥挤、周边环境交通拥堵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开展多种临床医疗、医学教学、医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提供了充裕的硬件空间。

三.未来十年医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短缺问题

资金缺口严重:医院新区(总院)一期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尚存在一定资金缺口;未来几年又面临老院区升级改造和总院区后续工程开发的问题,资金短缺矛盾十分突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医院负债较重,流动资金欠缺,部分重点项目难以确保资金投入。

中高级人才匮乏:医院虽然现在已经被评为三甲医院,但截止2013年底,医院仅有主任医师4名、副高职称18名,中级职称102人,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卫技人员总数的6%,中级职称人员占全院卫技人员总数的28%,与合理的人才结构层次比例对比(1:3:6),医院高级职称人员偏少,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不足,影响了医院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从中西医比例来看,目前,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82人,占全院执业医师比例为55.4%,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60%)仍有一定差距。

工作用房不足:受历史原因及地理位置影响,目前,医院老院区不仅是全院门急诊服务主要提供场所,出院病人数也占据全院年出院病人数的50%以上,而且老院区占地面积小、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医疗业务发展受到限制,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专科无法开设或扩大。

设备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现代医疗设备、设施的更新进展日新月异,高精尖设施自发明到进入医院投入使用并普及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作为地市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不仅缺乏诸如高性能CT、核磁共振、加速器等一些基础的高端医疗设施,院内其他一些医疗设备也存在档次不高、功能滞后的现象,医疗设备配置的现状已不能有效满足临床及医院发展需要。

2.业务发展问题

医疗业务方面:医院在二级学科建设与综合性医院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以二级学科细分为前提的专科技术发展也相应的有较多空白且难以引进开展,并对专科人才引进、业务量的递增、服务体系的完善均产生较大影响;医院在中医药治疗方面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中医传统优势学科如骨伤科、妇科、脾胃病科、颈肩腰腿痛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康复科、治未病科的社会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急诊急救能力为代表的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研方面:医院科研立项课题数量虽然较以往有所上升,但也存在科研档次、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的局面;同时不同科室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资源差别也较大,部分科室多年来科研成果一直为空白。

继续教育方面:医院尚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医务人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更新较慢。

临床教学方面:医院开展规范化教学时间不长,临床医技科室带教经验不足,缺乏对进修医生和实习生规范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尤其是两个国家级规范化培训基地落户医院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不能很好的支撑起来。

总之,医院尚未形成医教研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协调发展的局面。

3.管理机制问题

医院新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如何协调好两区间临床、医技、后勤辅助科室的互相支撑的关系,促进医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医院未来十年内面临的新课题。

医院质量管理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尚待建立健全并真正执行到位。

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缺乏活力,工作效率与运营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于本院实际、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

 

第二部分  未来十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坚持注重内涵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院”战略,立足医院新老院区正确定位、激发错位发展活力,建立健全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凸显中医特色,抢抓国家、省、市关于促进和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发展、改革和管理相结合,按照中央、省、市确定的改革方向和原则,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和社会主义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本着“坚持中西医结合,做强中医、中西并进,突出专业专科特色、增强综合实力”的发展方向,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创特色、树品牌;构建学习型医院,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构建以医联体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环境优美、中医特色鲜明、在皖中南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创新型医疗集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二)具体目标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水平与教学科研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力争开展一批达到省内领先或省内一流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职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人才梯队结构趋于合理;信息化系统更加完善,“数字化医院”建设形成规模;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健全优质、高效、低耗的内部运行机制;医德医风和社会满意度稳步提高;医院文化内涵丰富,职工待遇持续改善;以市中医医院为核心,扩大区域辐射,拓展医疗市场,形成集团化发展模式;做精、做强、做实中医医院品牌。

(三)具体指标

1.医院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600张,一、二级临床科室30个以上,专科专病门诊4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3—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学科8—10个,形成一个以国家级重点专科为中心的重点中医学科群,品牌形象和服务半径辐射皖中南地区。

2.至2023年,全院在职职工达到750人左右,其中卫技人员680人左右,高级职称和知名专家50人左右,中级职称180人左右;卫技人员队伍中,临床医师180人左右,其中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36人,硕士以上学历达100人以上。护理队伍达到300人左右,并加快护理人才培养,力争专科护士达到医院护士总数的5%。各重点专科均具有本专业的专科护士,建立ICU、急诊科、血透室、手术室等高风险科室专科准入制度。

3.至2023年,每年接收各类实习人员150人次,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0人次;依托医学院校的平台,医院有10名省内知名专家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定期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4.至2023年,全院年纵向和横向直接科研经费总额达到80万元,其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以上,市级科研立项15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

5.至2023年,门、急诊病人30万人次,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12天,病床使用率控制在95%左右,年出院病人2万人次,业务总收入3亿元人民币。

6.选择中医药具有疗效优势的30种常见病,对其病证结合诊断标准、辨证规范、临床实用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药诊疗手段和方法等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制定、完善相关临床路径,并予以实施。

7.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实施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到2023年达到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标准,争创国家级中医护理重点专科。

8.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中医疾病诊断准确率≥90%,辩证使用中成药率≥90%,一般病种中医治疗率≥70%,医院感染发生率≤10%,治愈好转率≥90%,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甲级病历≥90%;无丙级病历;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95%。其它中医药特色指标、药事服务工作指标均符合三级中医医院医院指标要求

9.到2023年,生产院内制剂品种数≥30种,其中重点专科专病制剂品种数≥20种,中药饮片服务品种数≥500种,中药处方(饮片、中成药、院内制剂)处方数占门诊总处方数的比例超过60%,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总处方数的比例超过30%。

10.通过医疗集团(医联体)建设,积极争取补偿机制、治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环境,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疗资源共享等公立医院改革目标。

11.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多元化办医,在老院区建设一座集口腔医院、养生美容院、中高端养老院为一体的综合型医疗服务中心。

12.积极运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和新模式,通过医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型医院,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将医院建设成为省内信息化建设的标杆中医医院。

三.主要措施

(一)体制创新   

1.稳步推进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逐步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成立医院管理专家委员会,为医院制定发展战略、项目计划和年度计划,针对重大决策事项开展调研,对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等。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遵循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科学设岗;逐步推进 “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化;以岗定薪、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建立符合医院特点、可推进医院发展的绩效工资制度,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功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运营效益,增强医院的生机与活力。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坚持依法办院、民主治院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职代会、学术(技术)委员会及各级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实行会计师制度和财务预算管理,健全、完善医院的咨询、决策和监督体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执行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竞争力。坚持院务公开,畅通沟通渠道,调动全体员工投身医院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

 (二)中医特色服务建设

1.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围绕医院现有的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康复科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针灸科、颈肩腰腿痛病治疗中心,构建康复医学重点学科群,从大康复的角度逐步做大做强康复医学题材,形成中医特色鲜明、中西医结合,集“医疗、康复、保健”三位位一体的医学服务模式,打造康复医学品牌。

继续加大医院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肝病科,省级重点中医专科皮肤科、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妇科、儿科、胃肠病科的内涵建设;逐步建设和发展肾病专科、肿瘤专科、高血压病医疗服务中心、糖尿病医疗服务中心;以开发运用中医药特色技术服务为出发点,在内、外、妇、儿、皮肤、眼、耳鼻喉等各临床科室大力开展专病门诊服务,通过特色服务运用,提高科室效率水平,以“专病疗效”持续改进为途径,逐步扩大科室社会影响力。力争通过十年时间,形成一批中医特色突出、诊疗技术成熟、临床疗效显著、创新能力较强、社会影响较大的医教研协调发展的中医重点专科和专病,其中有一至两个学科形成区域范围内明显的专科品牌优势。

2.提高中药药事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中药“三保”工程,保证中药材质量、保证中药饮片与炮制质量、保证中药产品与制剂质量;大力开发中医药特色用药,为临床科室提供熏蒸泡洗、药用艾条、穴位敷贴、膏方及个体化用药;提供中药饮片、中药饮片小包装、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制剂等多种中药用药形式服务,方便临床与患者用药;开展临方炮制,建立小客料加工室,提供患者单剂量配置服务;扩建煎药室,提高煎药质量。

加强医院制剂室建设:遵循质量第一、量力而行、逐步落实的原则建设制剂室,根据安全有效的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自制中药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以及胶囊、冲剂、洗剂、糖浆等新剂型,方便群众使用。力争到2023年,生产常用制剂品种数≥30种,其中重点专科专病制剂品种数≥20种, 中药饮片服务品种数≥500种,中药处方(饮片、中成药、院内制剂)处方数占门诊总处方数的比例超过60%,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总处方数的比例超过30%。

3.组建治未病(养生保健)中心:整合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中医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技术资源,组建治未病(养生保健)中心,设置冬病夏治、膏方服务、养生康复、体质辨识、慢病干预等门诊和科室。开展中医健康体检等传统养生保健服务项目,拓展治未病技术在高血压服务管理、糖尿病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运用,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优势。

4.完善并强化有利于中医药特色发挥应用的各类考核制度与措施,以不断提升中医药特色技术服务在医院服务中的比重。

 (三)人才队伍建设

1.开展名中医及名中医学术继承人的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名中医培养模式与途径,为中医药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中医人才与建设经验,实现名院、名科、名医三点平衡发展。

2.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结合公立医院改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为契机,探索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及管理模式,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形成个人、科室、培训医院于一体的三级培训与考核网络体系。至2023年,将铜陵市中医医院医疗集团(联合体)建设成中医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和专科护士的培训基地,为铜陵乃至皖中南地区的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培训合格的中医医务人员。加强中青年医师的“三基三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有计划的开展集团中高层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开展后勤人员专业化培训,促进后勤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

3.以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为目标,加快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队伍建设,以点带面,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重视高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扩大博士生、硕士生的招录引进比例;遴选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通过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提升学科业务水平和学术地位,扩大学科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遴选一批优秀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优先派出到国内一流医院知名学科进修学习和深造;聘请一批院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作为医院特聘专家,帮助和指导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体系。

4.保持中医药技术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优势。通过提高新招录人员中医药类别比例,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中医学历教育和西学中教育,确保主要临床科室及全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符合中医药特色指标要求。

5.与具有技术优势的上级医院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通过医师多点执业、院际联聘和退休返聘等形式,吸纳院外高层次人才长期、短期或定期来院工作,缓解医院快速发展期间人才和技术的不足。

6.至2023年,全院在职职工达到750人左右,其中卫技人员680人左右,高级职称和知名专家50人左右,中级职称180人左右;卫技人员队伍中,临床医师180人左右,其中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36人,硕士以上学历达100人以上。护理队伍达到300人左右,其中专科护士达到12-15人。

7.通过加强中医特色护理、专科护理工作,丰富、延伸护理内涵,建立一支掌握中医护理及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队伍。

(四)完善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

以提升全院综合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围绕提供高保障水平的急诊服务及二级学科建设,规划期内,通过内分泌、风湿免疫、呼吸、消化、心血管、老年病、神经内科、肾病科等科室建设,完成内科系统主要二级学科建设;通过泌尿、骨伤、胸外等科室建设,完善外科系统二级学科建设;围绕规范、加强感染科、重症医学科(ICU)、肿瘤科的建设目标,完善基础支撑学科的建设;继续坚持以腹腔镜、宫腔镜、膀胱镜、钬激光、关节镜等微创技术为重点发展大外学科,巩固在本区域的影响力。

(五)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围绕“患者安全”管理目标,深入推进医疗质量规范化管理活动,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规范医疗行为;持续开展缺陷管理、品管圈活动,促进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适应医疗支付改革,加强单病种质量控制,不断扩大单病种种类范围,推行病种规范化治疗,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将预约诊疗服务从专家门诊延伸到普通门诊,不断扩大预约诊疗的比例。

(六)教学科研

制定临床教学相关管理制度,抓好临床教学质量,规范教师带教行为,提高带教水平,加强新进毕业生、实习生及进修医生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同时,增添教学设施,完善临床技能培训定期考核制度,力争完成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

加强科研管理,通过科研学术管理制度的完善及实施,培育科研意识。设立专门中医药研究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学科深入研究,融合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型实用技术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加科研投入,积极有效地组织申报各层次科研课题,力争十年中,全院年纵向和横向直接科研经费总额达到80万元,其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以上,市级科研立项15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并通过完善科研学术工作考核制度推动以上目标的完成实现。

(七)医疗集团(联合体)建设

积极探索构建以医疗资源整合、分级诊疗为基础的新型医疗联合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建立绿色通道,规范双向转诊,建立涵盖治疗、康复、护理功能的连续、全程服务链。承担集团成员单位疑难危重病人的诊疗、会诊等工作,负责学科对口扶持、人员带教培训、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注重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切实提高医疗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价廉、分级、连续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八)信息化建设

全面建设以医院信息为平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不断优化现有HIS、RIS、LIS以及电子病历等系统的功能及流程,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完成实施一卡通系统、临床路径管理、护理电子病历,抗菌素管理、院感管理系统、无线工作站、物流管理系统、质量控制、绩效管理系统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和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为目标,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九)文化建设

(1)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凝练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把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服务品牌塑造以及院区的建筑风格、服务设施等医院形象体系中;规划筹建国医堂、中医药文化苑,创建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打造具有皖江地区一流水平的“治未病”中医养生保健中心。

(2)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与对外交流,积极开展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工作,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等中医药知识;充分利用院报、宣传栏、院徽、标牌、讲座、义诊等多种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展示中医文化建设的新风貌。

(3)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通过开展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的各类培训、公益、文娱活动,凝聚员工向心力;围绕医院宗旨,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及导向为手段,以“员工言行举止规范”的塑造为途径,打造本院独树一帜、不可复制的医院文化。 

 (十)老院区建设与治理模式改革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借力社会资源参与老院区建设与运行模式改革,通过改扩建,在老院区建成一座集口腔医学、养生美容、中高端养老为一体的综合型医疗服务中心。


为您服务: 天气预报 常用电话 交通时刻 快递查询 万年历 交通违章 邮政编码 银行网站 惠农网
友情链接:

铜陵市纪委监委 主办   驻市卫健委纪检监察组 承办 安徽省铜陵市淮河大道北段1号 联系电话:0562-2820394 

皖ICP备05015485号-3  技术支持:安徽九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量:8465508次